警惕手机里的“李鬼”,下载 App需谨慎
2025-02-10 09:54:56

警惕手机里的“李鬼”,下载 App需谨慎


“扫码下载 App,获取国家投资补贴项目信息”“分享 App 下载链接邀请新用户,领百万现金奖励”“专属理财助理邀您下载App 捞金”……看到这样的广告,你是不是很心动?然而,隐藏在这些 “福利”外壳下的,往往是信息泄露、财产损失等危险后果。


近期,工信部反诈工作专班会同有关部门开展 App 反诈电子标识试点工作,2023年9月至今,累计监测发现约 1.7 万款仿冒App。不法分子为牟取不当利益,在未经版权所有人同意或授权的情况下,仿造正版App,诱骗用户下载安装使用。仿冒 App 一直是制约移动互联网健康发展的毒瘤,其往往通过植人病毒等方式,违规采集个人信息、获取手机权限、偷跑l流量或盗打电话,甚至转移用户资金、盗取钱财。


据了解,此类仿冒  App 迷惑用户的套路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追求 1:1高仿,使用与正版相同或高度相似的名称和图标,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另一种是盛构某正版 App 的国际版、特价版,以掩盖差异,降低用户的警惕性。近年来,仿冒 App 引发的诈骗案件多发,主要涉及投资、理财、网贷、刷单、博彩、交友等类型。


工信部反诈工作专班提示,不法分子还经常铺设国家政策出台、政务活动、投资理财等场景,以此实施诈骗。比如,浙江台州警方破获的一起仿冒个人所得税 App 诈骗案中,不法分子在个税申报高峰期假冒正规政务软件,套取用户姓名、身份证号、通讯录等关键信息,实施更加精准的诈骗活动。


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迭代升级,不法分子利用工具批量生成仿冒 App ,通过广撒网的形式提高安装率、保留率,规避安全合规审核和监管,已经形成一条运作熟练的黑色产业链。不仅如此,据工信部反诈工作专班技术专家介绍,不法分子先上架一个看似正规的 App,之后通过动态加载修复补丁或更新内置网页后台等手段,换成仿冒App,以一种更为隐蔽的方式躲避安全合规审核,一般称为 App 的“热更新”,即所谓的“马甲” App。


那么,用户应当如何应对此类仿冒 App,守护好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呢?一是下载时,不点击没有明确来源的链接,不扫描来历不明的二维码,确保从正规官网或应用商店下载 App ;不轻信所谓的点赞、挂机赚金币等应用,这些应用通常有很高的诈骗和病毒传播风险。二是安装和注册时,认真阅读服务条款和授权协议,谨慎授权相册、位置、通讯录等敏感数据。三是在使用过程中,一旦发现下载的App 有异常,或相关页面提示存在风险,要极为慎重,拒绝一切形式的提前转账;同时要保持手机操作系统的更新,及时修补手机安全漏洞。

(资料来源:人民网、央视新闻、《北京日报》,等媒体报道)

-END-

扫描下方二维码,获取更多信息

成都市保密协会CDCA2019

来源:保密工作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