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 “黑科技”:便利背后的保密警钟
2025-03-31 09:49:54



办公 “黑科技”:便利背后的保密警钟



在信息数字化的今天 ,云存储以其便捷和大容量深受大众青睐,个人照片、工作文档等等移居云端,然而,云存储背后却隐患重重。近来年,发生过多起违规云存储国家秘密的案例。一些单位和个人为图方便,依靠云存储作为辅助办公的手段,违规将重要工作文件甚至涉密文件、材料上传到网盘进行存储、分享,存在严重的泄密风险。互联网的高度开放性决定了云存储在安全保密方面的局限性,云存储的安全性依赖于加密技术和访问控制以及服务商的安全措施,然而实际上, 这些技术措施往往并不完美,一旦账号被破解或服务商自身存在系统漏洞,又或者遭受黑客攻击,存储在云端的信息就可能被泄漏或恶意利用。




智能语音助手,泄密的“隐形话筒”

智能语音助手在办公场景中越来越常见,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记录会议内容、发送语音消息等。然而,对于涉密工作而言,智能语音助手却可能成为泄密的“帮凶”。一些涉密会议中,参会人员可能会习惯性地使用智能语音助手来记录会议内容,但这些语音数据可能会被上传至云端进行存储和分析。如果这些云端服务器被境外势力控制,或者存在安全漏洞,那么涉密会议的内容就可能被窃取。此外,智能语音助手在识别语音时,可能会将一些涉密信息误传到其他设备或应用中,进一步增加了泄密的风险。比如,某政府部门在召开一次涉及重要政策调整的内部会议时,一名工作人员使用智能语音助手记录会议要点,会后发现该语音助手自动将部分内容同步到了其个人社交媒体账号上,虽然及时发现并删除,但也惊出一身冷汗。


AI写作,泄密的“危险地带”

近几年,AI写作的兴起,逐渐成为许多机关办公人员的“新宠”,用户只需要输入具体需求,就能快速生成文章。部分涉密人员在起草涉密材料时,为节省工作时间,违规将涉密素材和涉密内容输入AI写作小程序生成文章,并认为只输入文件片段,不至造成泄密。有的AI平台还会引导使用者签订“授权协议”,可能导致机密信息泄露还无法维权。殊不知,AI小程序会自动收集用户输入的信息内容以供自主学习,相关数据易被境外情报机关窃取,造成秘密泄露。

电子签名工具,泄密的“疏忽角落”

电子签名工具在提高办公效率、简化流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涉密文件的处理上,如果使用不当,也可能引发泄密问题。有些电子签名工具可能会将签名过程中的相关信息,如签名者的身份信息、文件内容等存储在云端或本地数据库中。如果这些存储介质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就可能导致涉密信息泄露。此外,部分工作人员在使用电子签名工具时,可能没有仔细核对签名文件的内容和密级,误将涉密文件进行了电子签名并传播,从而造成泄密。例如,某涉密单位在处理一份重要合同文件时,经办人员在使用电子签名工具时,没有注意到该文件中包含了部分涉密条款,结果在签名后将文件发送给了外部合作方,幸好及时发现并采取了补救措施,才避免了严重后果。

保守国家秘密安全,人人有责。在数字化办公的浪潮中,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警惕这些办公“黑科技”背后可能隐藏的泄密风险。

一、增强保密意识,筑牢思想防线。各机关、单位要组织职工认真学习新修订的《保密法》,集中观看保密警示教育宣传片,使大家从案例中汲取教训,强化保密观念。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要充分认识到保密工作的重要性,将保密意识融入到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无论是使用何种办公工具,都要时刻绷紧保密这根弦,不存侥幸心理,不图一时之便而造成泄密。

二、规范办公流程,严格遵守制度。各单位要建立健全保密工作制度,明确各类办公“黑科技”工具的使用规范和审批流程。对于涉密信息的处理,要严格按照涉密信息只能使用涉密计算机、涉密网络和涉密储存介质存储、处理和传输,禁止使用非涉密计算机、非涉密网络和非涉密存储介质存储、处理和传输。

三、加强防范措施,确保信息安全。‍‍‍‍‍‍‍工作人员在使用“黑科技”办公过程中,在思想上要筑牢保密防线,时刻牢记保密工作的重要性。在设备的隐私设置中,可以选择关闭语音记录功能,定期删除语音助手的操作历史记录,以减少被意外访问的风险;对工作中的数据进行清晰分类,区分涉密和非涉密数据。对于涉密数据,坚决不使用云存储;对于非涉密数据,在确认符合单位规定的情况下谨慎使用云存储。利用AI写作等功能时,杜绝输入涉密文件。

有机会接触涉密内容的工作人员应定期对手机、电脑等等私人电子设备、涉密计算机开展病毒自检,防止被植入木马和病毒。

来源:安全保密